教材研究 高一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反思
高一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反思
薛 丽 华
偶然看见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的一句话,不觉深有感触。他说:“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 ( learing how to learn) ’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教师的过程。”而我已经身为高中生物教师已有多年,却还没有对自己多年的教学方法作出过深刻的反思,特别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一生物新教材教学,我发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那么多不足,不觉汗颜。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在生物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确实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生物教学应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理念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传统注入式教学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学习过程反思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了怎样的能力。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反思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如在学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反思
1、 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正所谓“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这样我们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讲必修一时“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先讲蛋白质一节时,因为高一学生未学过有机化学,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难度,所以我有意识的将“水和无机盐”先讲授,学生在思想上就比较易于接受了。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2、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才行。这种反思需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量。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如在教授“生命活动的重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讲到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聚合在一起,有个学生提出:“那胰岛素是两条肽链组成的,那么肽链之间是不是也是脱了水呢?”我借此简单介绍了二硫键的形成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问题,同时再次强调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是肽链,没有空间结构。课堂气氛因此而很活跃。
3、课后反思
教后而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反思同样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可以包括:首先反思“败笔”之处,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所有的鱼包括很多种不同的鱼。其次反思课堂的成功之举,如在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Ⅰ”。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另外反思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port”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Hear”是“听”,可与“听觉性失语症”联系,既H区受损,造成“听觉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忆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总之生物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