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究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2006-12-26

[内容摘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学生的一贯要求,对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江苏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积极引导中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这与荣辱观存在本质上的契合。笔者过去一年与高中政治新教材有了充分接触,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教材中很好地渗透,使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明确辨别是非荣辱培养优良思想道德观念方面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 新教材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

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中政治教育

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项根本的内容,就是要培养他们“荣耻”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和强化,既需要中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又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入手,大力加强荣辱观的教育。

2005年江苏进行了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目标上都要贴近生活,注重实际。高中政治课程也随之进行了改革。笔者过去一年进行了高一政治教育工作,与高中政治新教材有了充分接触,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新教材除了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外,还有极强的时代性和指导性。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引导中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热爱祖国是指热爱祖国的国土、人民、国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热爱祖国主要表现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治国安邦,施利于民。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根本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触犯了法律。宪法规定了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教材《政治生活》“权力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框阐述了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庄严义务,明确提出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同时教材还设置了探究活动要求中学生反思公民履行政治性义务应该做些什么。新教材内容要求中学生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使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并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因而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同一切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分水岭。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赞不赞成应当成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与言行的标准。

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材《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发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大到社会的管理,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教材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从而引导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和学习目的,提高把自己培养锻炼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新型劳动者的自觉性。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一论断,以科学精神规范道德价值取向,闪耀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光芒,是广大师生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行动纲领和锐利武器。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信仰对党员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政治生活》设置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框,明确阐述了科学执政涵义,要求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使学生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外,也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蕴涵了两方面内容:其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有利人民和社会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其二,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和尊重劳动者的成果,也是光荣的。

教材《经济生活》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中指出了劳动的意义。提出“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光荣属于劳动者”等观点。要求中学生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教材同时通过“相关链接”引用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劳动的观点。这都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始终坚持正确劳动观。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承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关于“团结友善”的提升。

教材《政治生活》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公民应该遵守的首要义务;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重要机构——人民政协也紧紧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同样把民族团结作为重要原则。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全党和全社会形成共识,团结一致。这有利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开创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6、“以诚纪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诚信是公民立身处世的道德起点,是对公民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教材《经济生活》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框中提出“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同时讲到“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显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诚信”对于公司至关重要。另外在《市场资源配置》一框中指出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教材《政治生活》虽没有设立关于“诚信”的相关内容,但是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始终贯穿着要求公民在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中都要有诚信的态度。青少年学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教材的编排旨在要求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高我国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素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教材指出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需要以法律法规为主要形式的市场规则。教材《政治生活》通篇贯彻了民主和法制两大主题。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参与政治生活,政府在法律框架下依法行政。教材让学生深刻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每个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明纪、知法、守法,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迫切回答的时代课题。能不能 “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根本的问题还是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的问题。

教材《经济生活》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求我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课文总结指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教材要求青年学生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有助于促使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 小结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学生的一贯要求,对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江苏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积极引导中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本质要求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政治新课程培养中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所以荣辱观和政治新课程教育有相互促进作用。

最后,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项根本的内容,就是要培养他们“荣耻”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和强化,既需要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又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所以政治新课程同样促进了学生荣辱观的培养。

参考书目:

1、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116页,商务印书馆,2003

2、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16-3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58页,法律出版社,1994

4、李建明,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内涵与标志, http://www.yfzs.gov.cn/,2005


2019年3月30日 17:06
浏览量:0
网站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动态    教材研究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中的渗透
您当前位置: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