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思考 适应课改大背景 建立现代课程观

2006-12-26

【摘要】

    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各种困惑,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各种探索与研究。本文认为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要建立现代的课程观念,主动积极地研究思考,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文章提出从三个方面建立现代课程观,即“明确新课改后的教学目的”、“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建立  现代课程观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阔伯思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也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观念对塑造学生行为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以后,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许多全新的课题。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如何把握新教材,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将被实行,这些重重疑虑,让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用“落实上级的工作安排”的方法来达到课改的要求,而应主动研究思考,建立现代的课程观念,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

一、 建立现代课程观,要明确新课改后的教学目的。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各类“考级”,或是通过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级)。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一句话:“提高信息素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可见,我们不能再单纯地把学会某一软件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要看学会这一软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起什么作用,并努力强调这种作用。例如新教材第四章《字处理软件》这一节,正文通篇只是介绍各种字处理软件的特点,只通过一个“实践”提到了Word的一些编辑功能。如果教师想的是教会学生使用Word的各种功能,那这样的教材安排肯定会让他“火冒三丈”;但如果教师想的是让学生体会“用字处理软件编辑”和“手工写作”之间的区别、了解Word、WPS等各种字处理软件的优劣等问题,进而让学生自主决定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是否利用计算机写作、用什么软件写作,那么这样的教材就有了很强的指导意义。

认为教材难以把握、“难以实施”,或认为很多“有用”的知识被删去了,这些想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依旧狭隘地认为对某一软件的操作技能才是信息素养。这种狭隘的观念会直接导致狭隘的教学结果:学习了Word,不知道WPS;学习了VB,不知道C++;学习了FrontPage,不知道Dreamweaver。实际上,学习软件只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一种途径,我们不能只限于这一点,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要,自己决定学什么。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种方式,而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指导,而不是命令。

二、 建立现代课程观,要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

实践表明,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就失去了交流、互动。

例如新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信息集成》,虽然提供了多种集成工具的介绍,但通篇是以学习FrontPage2000为主导的,显然教科书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一个网站的过程来学习信息集成的方法。然而,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我能不能用Dreamweaver来制作?”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网页这种形式,更多的场合是用PPT幻灯来集成某一信息主题的。所以我在教授时,向学生推荐利用FrontPage2000和PowerPoint2000作为信息集成的工具,但也不反对学生用其它的工具,同时鼓励学生学习自己原先并不擅长的集成软件。这样,学生自己确定集成软件,自己确定信息主题,自己规划学习计划,教师只提供相关的制作技术、制作技巧(括充教材),并进行指导。学什么、怎样学几乎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习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经过几节课的实践练习,用网页、PPT、FLASH等多种形式,完成了信息集成的课程内容。

当然,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首要的一点是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课程的创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建立现代课程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已不是原来的电脑课,所以仅用原来的电脑教师的标准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然而光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所产生的新知识每7年或10年翻一番,“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应当被我们抛弃。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就无法与学生交流,也不可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引入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当知道“信息无所不在”的道理,自身也要成为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服务于教学的“信息高手”。用林俊杰的歌曲《一千年以后》来引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课题会让学生雀跃不已;用“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要价150万美金,以提供7字情报”的故事来说明“信息的时效性”会让学生印象深刻;《红楼梦》、《百年孤独》中繁杂的人物关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信息的结构化表达”的重要性;甚至连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作品优劣的方式也可以套用“超级女声”的群选模式。这样的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不仅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

要做到这一点,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就要注意积累、搜集,必须做有心人,带着有“预谋”的眼睛观察生活。一旦碰到觉得有点意思的东西,就要考虑这个东西能否为教学服务。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日积月累,必然能形成一个信息技术教学的“素材库”。

建立现代的课程观,是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必经之路。当然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新问题、新困惑,这需要我们以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http://www.xz3z.com/5xly/02.htm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谈新课改背景下重构教师观念与行为的几个策略》,浏览时间:2005年10月31日


2019年3月30日 17:06
浏览量:0
网站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动态    新课程思考 适应课改大背景 建立现代课程观
您当前位置: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