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为高中孩子自主选科赋权增能
家庭教育指导 | 为高中孩子自主选科赋权增能
我没什么想法,爸妈说选什么我就选什么。
各科成绩都差不多,选什么都可以。
我没什么想法,我爸妈让我选什么我就选什么。
感觉读物理的人比较聪明,我就选了物理。
我以后要考法律专业,所以政治学科我是一定要选的。
......
当孩子说这些话时,作为家长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新高考选科规定考生的高考科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数学和外语3 门必考科目,另一方面是从生物、地理、物理、历史、政治、化学、技术7 门科目中选择3 门作为选考科目,即高考科目的“3 + 3” 选择模式。与过去高考的文理分科形式不同, 这一选择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在学业水平上的差异,链接了高中学习和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成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人。这是教育政策期待给高中生带来的帮助, 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拿着这从天而降的权力,却找不到正确运用的门道。帮助学生破解选科困境,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协作,尤其是家长,可以将工作做得更前、更深、更远,真正让孩子“增能”。
普通高中生自主选科的困境
(一)信息资源匮乏
面对选科,大部分高中生和家长是被动跟随学校选科指导流程行进。学生对新高考改革方案不了解,家长是在家长会时才初步接触到相关信息,更别说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就业趋势、高校招生要求、与科目对应的高校相关专业就业情况等。信息资源匮乏的现状,直接导致学生无客观事实依据仅凭感觉做出选科决定。
(二)实际操作限制
新高考改革政策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各处对政策的解读有所差异,贯彻落实的情况更是有所不同。因学校资源配置问题,绝大多数学校无法给出35 种选科组合,主要是在学校最大能力范围内采取套餐式组合选科。因此,学生是在有限选择内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选科组合,而非完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想学习的科目。此外,部分学校选科时间偏早,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匆忙做决定,被动学习。还有一些学校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只能选择“物化生”组合,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学生自身原因
在选科上,学生普遍存在困扰。一些学生自我认知不清晰,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探索不足,在职业生涯方面缺乏长远的规划。因条件有限,学生在做选科决定时没有科学的测评支持,也没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有效体验职业感受。这些都是学生生涯发展水平较弱的表现。另外,因高中生的思维、情绪特点影响,他们做选科决定很容易不理性、不全面,需要外在力量的正确引导。
普通高中生自主选科的
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舒伯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试验期和转变期,要在自我、职业、社会三个层面有深入的了解,而自主选科这一决策恰恰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初步规划人生方向。有调查研究表明,84.5% 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就能确定高考选考科目[1]。促使他们作出决定的因素有很多,平时成绩理想、对该科目感兴趣、对学好该科目有信心、该科目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较大、准备报考的高校或专业对必选的科目有要求、科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魅力、该科目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较多的选择、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其他同学的选择、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科优势等都是学生考虑的因素[2]。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平时成绩和学好的信心是学生自主选科的关键影响因素,而与未来生涯发展规划相关的因素如今后的学习工作、高校专业选考要求和高考志愿填报等并不是学生在自主选科时着重考虑的因素。
为高中生自主选科增能,
家长可以这么做
(一)端正态度,积极应对
新高考改革实施已有多年, 但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选科模式,面对选科,他们是抗拒的、旁观的。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家长应该认识到自主选科的积极效应,它弥补了文理分科的不足,让学生根据自身优势来规划学业和职业。新高考改革是一项有生命力的新政策,家长从态度上要转变过来,这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很重要。
家长还应将这份转变落实到行动中。家长可以在孩子初中阶段就开始搜集与新高考相关的信息。可以与体验过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家长、孩子、老师沟通,与辅导学生的专业机构沟通,与孩子同学的家长互通信息,查阅高校招生信息,了解职业发展的趋势等,把工作做在前面,并经常将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孩子分享,让孩子对新高考改革政策有所了解。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新高考政策的讲座和培训活动,注意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历年学生报考大学和专业的情况,跟孩子的各科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科目学习能力等。家长掌握了这么多的信息,但不能代替孩子作决定,一定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将所知的信息与孩子做一个平等的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二)加强认识,有理有据
研究发现,高中生选科缺乏科学测评的支持,也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测评来帮助自己做决定。就此,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心理测试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1. 加德纳多元智能检核表
加德纳主张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组成[3]。比如,一个语言智能和内省智能较高的孩子,学习政治、历史学科会有良好的潜能,一个逻辑数学智能和空间智能较高的孩子,学习物理和技术学科会比较得心应手,一个自然探索智能较高的孩子,学习生物和地理学科比较有优势。虽然不能绝对化地根据智能来确定自身选科优势,但是通过这一测试孩子大致清楚自己的能力优势,结合科目的学科能力要求,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作出决策。
2. 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
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偏好,并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社会型、研究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和艺术型六种类型。该问卷基本上每所学校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里都有,家长可以咨询学校心理教师来安排专业的测试。通过测试,孩子能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找到职业和专业的大致方向,循着这条线继续往下走,还可以进一步掌握专业填报的学科要求。比如一个学生测试结果为社会型职业兴趣倾向,职业意向是想做一名教师,TA 制定的大学目标是浙江师范大学或华东师范大学,那么TA 就可以在两所大学的招生网站或者是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搜相关专业的学科要求,看自己想选的学科是否与招生学科要求匹配。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让孩子的决定不再局限于此时此刻的选科,而是为选择未来做准备。
3. MBTI 人格测试
MBTI 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可以通过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和生活方式四大维度来进行划分。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正规网站上线上测试。通过测试,孩子可以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获取信息的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的优缺点。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初步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状态。比如,接收信息方式属于感觉型的孩子比较适合于物化生学科的学习风格。
(三)科学分析,理性决策
当我们作出决定时,最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准备的。孩子选科时,家长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影响决定的各项因素,让孩子看到他们自己视野范围之外的重要因素,耐心真诚,科学理性。建议家长可以采用决策平衡单(见表1)来帮助孩子进行选科。决策平衡单使用步骤:(1) 列出选项。如孩子目前面临是选化学还是选政治,填写选项学科。(2)列出影响决策的参考因素,表1 中的因素仅供参考。(3)赋予各参考因素权重。这一项一定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意愿,根据因素对孩子不同的影响程度来赋分,即权重指数从1到5,分数随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最低分为1 分。(4)评分。(5)根据总分高低,排定各选项的优先顺序,综合权衡得失,科学作出选择。张雨强等[5] 研究发现,学生样本中34.4% 的人希望与家长和老师商量后决定选考科目, 但事实是,最终70% 以上的选科结果都是完全或大部分由高中生自己决定的。这反映了家长在孩子面临选科时的指导缺席。自主选科是孩子职业探索中一个重要抉择,通过选科孩子可以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家长除了采用以上措施外,还可以作为过来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目前工作的感受和心得, 真诚沟通,最终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享有选择权的同时,真正拥有选择的能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10期。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中学